可康家园

第八期可康人

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

作者:摘自网络

来源:《中国哲学史》作者陈清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

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

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是同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,而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。
  一、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
  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中国哲学史,在学术传统上经历了先秦诸子学、两汉经学、魏晋玄学、隋唐佛学、宋明理学、清代朴()学、近代新学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的发展阶段。
  中国哲学,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。早在原始社会(距今约170万年~公元前2100)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。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,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。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。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,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,人们有了现在、过去、未来的时间观念,称当今为“今”,过去的日子为“昔”,旬内之某日为“翌”,次旬之某日为“来”。同时为了区分土地,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,人们也有了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方的空间观念。在生产发展基础上,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,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。阴阳观念记载于《周易》。人们长期观察天地、风雷、水火、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,于是概括出天与地、雷与风、水与火、山与泽的对立。再观察鸟兽,有牝有牡;观察草木,有雄有雌;观察人类,有男有女。所以就把阴(一一)(——)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。五行观念记载于《尚书•周书•洪范》。所谓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,具有唯物论的因素。可以说,阴阳五行观念,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。但是,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,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,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,如对天、地、日、月、风、雨、山、水、鸟、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,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。然而,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,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,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。在早期的奴隶国家——殷商(约公元前1562),有了文字典籍《尚书》。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:商()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,《尚书•商书•盘庚》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,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。《诗经•商颂》说:“帝立子生商。”商代统治者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,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。周灭商时,周统治者宣称:“丕显文王,受天有()大命。”(《大盂鼎》)意即文王创立了灭商事业,是受天命保佑的,周天子是上天在天上的投影。《庄子•天下篇》也指出:这时期的哲学思想是“以天为宗,以德为本”。这道出了哲学同宗教、伦理的结合。但是这时的哲学思想,只是处在萌芽状态,尚未形成哲学学派,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哲学体系,因而没有什么著名的哲学家。
  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770-公元前221),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时期。这时,哲学战线上形成了诸子蜂起、“百家争鸣”的新阶段。所谓“百家”,就学派而言,可归纳为十多家。其中主要是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名、阴阳六家。此外,还有兵家、农家、纵横家、杂家和小说家等。百家之争发端于春秋末期的显学,即儒墨之争,鼎盛于战国初期,总结于战国末期的苟子。“百家”的哲学课题,主要是围绕着礼治与法治、王道与霸道、性善与性恶、古与今、天与人、名与实以及宇宙的起源等问题。这时期的争鸣,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成熟。争论的中心问题,是天人关系问题。“天”的本质是什么?是精神的,还是物质的?是“天人相分”,还是“天人合一”?这已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。
  两汉时期,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形成,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作理论上的论证。于是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说和“王承天意”的神学目的论就成了官方的正统哲学。而王充的“天道自然无为”的元气自然论与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的神学目的论形成对立。这种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与当时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有一定的联系,所以,学术史上称之为两汉经学。
  魏晋时期,门阀士族地主取得了绝对统治,何晏、王弼建立了玄学(运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),通过体用、本末等“纯粹哲学”命题的论辩,为门阀士族统治辩护。这种玄学与外来的佛教结合,成为南北朝、隋唐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。裴颁(wei)等人对玄学作了批判。南北朝时期,一些皇帝、宰相带头信佛,佛教成为国教。范缜作《神灭论》,以形神相即、形质神用证明人死神灭,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  隋唐时期,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转时期,统治者采取儒、道、佛并用政策,强化思想统治。这时期,信奉儒家天命论的韩愈坚决反对佛教;而柳宗元、刘禹锡则提出“天与人交相胜”、“还相用”的思想,对天人关系之辨作了新的唯物主义的总结。
  宋明时期,是官僚地主阶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,哲学上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,合称宋明理学。它继承了传统的唯心论,改造并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成分,形成了完备而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。而张载、王廷相,特别是王夫之、戴震等人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,并审视、总结了各派哲学,把中国哲学推向了高峰
  鸦片战争后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龚自珍、魏源、严复、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孙中山等先进人物,倡导资产阶级的“新学”、“西学”,反对封建主义的“旧学”、“中学”。所以,近代哲学思潮主要是西学思潮。西学运动是一次极有益的开放运动。它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,促使中国人惊醒、反思,告别并更新传统。但是,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,正像维新运动一样,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也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阶段,中国资产阶级哲学也只是构成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。而且“国学”的精神仍然沉淀在国民心理的深层,这就形成了复古与西化之争的错综复杂局面。不过,这一阶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哲学,已接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,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科学时期,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,真正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的思想武器。
  中国现代哲学,就是指1919年“五四”运动之后,以李大钊哲学思想作为中国旧哲学的结束和新哲学开始的转折点,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。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哲学承上启下的哲学家;鲁迅和胡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;毛泽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,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,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,并且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旗手。毛泽东哲学思想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,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总结。作为中国哲学史,本书主要从春秋战国写至近代。对现代哲学家就集中介绍其代表人物毛泽东、李大钊、鲁迅和胡适等。
  二、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
 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。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:奴隶制不典型,封建制发展得相当充分、完善,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结构形成时间早、持续时间长;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,没有达到成熟阶段。这就使中国哲学史具有五大基本特点:

  第一,正如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的典型性决定其哲学的典型性、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性决定资产阶级哲学具有典型性一样,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具有典型性。这典型性就是中国哲学与政治、伦理思想的紧密结合。中国哲人历来追求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为最高目的,追求治世之道,追求成贤成圣。这就使中国哲学必然与其政治伦理紧密结合。中国哲学史以封建制为最长。春秋战国、两汉、魏晋南北朝、隋唐、宋元明清,长达2000多年,因而中国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也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密切相关。
  第二,中国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,而其主要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,其主要流派是儒家,这就决定了中国哲学史以儒家哲学为主干。因为中国哲学在先秦曾经是诸子蜂起、百家争鸣。秦汉以后,宗法制封建社会的建立,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定为一尊。随着封建宗法制的发展,儒家哲学又以不断的自我改造来适应封建宗法制的发展,特别是董仲舒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和朱熹以“天理”为中心的两次改造,强化了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的地位。
  第三,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充分发展,使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,在与唯心论、形而上学的斗争中,达到了古代的最高水平,并形成了悠久而持续的传统哲学。先秦诸子争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的黄金时代。这个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、演化的总格局,其最大成就是产生了儒、道、法三大思想文化主潮,而儒、道是中国哲学的两座主峰。
  儒家保存、整理、弘扬了传统文化,从教化立场出发,着重探索了人性理论;道家从道法自然的反思高度,论证了人生至道的哲理,这两者成为中国人文主义哲学的两座主峰;法家综合了儒道的人性理论和谋略思想,形成了高度完备的法家哲学体系。这三大文化主潮的侧重点都是社会观,而不是自然观;都是研究“人”,而且不是孤立的、个体的、孤独的“人”,而是群体的人或人的群体,是社会的人和人类的社会,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:寻求人际关系的稳定、有序、和谐,堪称唯物、辩证的人文主义或有机和谐的人文主义。
  第四,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与人、天道与人道、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长期、持久的论辩、探索,提出了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天人相分”、“人定胜天”等观点。不少哲学家为了使社会得到和谐、平衡、健全的发展,力求调整人际关系,因而特别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,使王权高于神权,使人伦高于鬼神,具有无神论的倾向。
  第五,中国哲学史在国内的百家争鸣中注意兼容并包、兼收并蓄;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中,先是吸收印度原始佛教哲学,使其中国化,后又和西方的基督教哲学及其他哲学相结合。这说明中国哲学颇具包容性和融合性的特色。这使中国哲学史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,它不仅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结晶,也是中外思想、文化交流、合流、融合的结晶。
  总之,中国各派哲学的总特征都是以“人”为中心、以社会为重点作为研究对象的。并且都崇尚以整观(“合”)、和谐(“和”)为特色的辩证的研究方法,这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。